盛夏山城,似火的骄阳持续释放着自己的惊人能量。太阳成集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也在这个“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季节,迎来了又一件大事:在2022年7月7日下午召开的全院大会上,公司正式挂牌“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等7个研究中心。曾佐伶书记和姚飞副经理为新成立的各研究中心郑重颁发了牌匾。
新挂牌成立的七个研究中心包括:
以文艺批评为研究对象,关注文艺批评的理论构造、历史形态及二者的互动生成关系的“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负责人:金浪)
以语文学方法论为基础,开拓古典概念史研究新路径的“全球古典语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黄瑞成)
从东亚汉文化圈视野出发,观照东亚地区文献知识交流互鉴的“东亚汉籍文献研究中心”(负责人:袁敏)
以科幻文学为先导,致力于从科技切入人文议题,开展多元一体的科技人文研究的“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广益)
从文学和人类学对于“人”的关切出发,考察族群流动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边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孙旭)
运用数字人文方法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特别是地方志的储存、保护和系统化管理的“古籍方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负责人:杨新涯);
聚焦空间话语和文本,研究“民族与世界”紧张地缘关系的空间意识、空间思维及其修辞风格的“空间与修辞研究中心”(负责人:刘扬)。
以上七个研究中心是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成立的七个“学术集群”相对应的学术研究平台。为进一步激发与调动科研队伍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活力,培育研究特色,形成研究优势,支撑团队建设与发展,公司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充分借鉴国内外顶尖学府成熟的学科发展模式,倡导以相同或相近学术兴趣组成学术团队,经过半年多积极紧张的讨论和筹备,遂决定以“学术集群”(academic clusters)的形式实现组织与规划上的更新。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理工实验科学依赖团队作战,而人文领域的研究传统似乎总以与“黄卷青灯”为伴的“孤独”求索为贵。但在采访中老师们纷纷表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人文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志同道合、相与问学的学术思想共同体的建设。中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学术成就与文化成果,往往也都离不开时代氛围与密切交流的思想共同体。例如,有稷下学宫的争衡辩难、融汇诸子哲思,才成就了先秦时期一大学术盛景;而汉代刘安座下有鸿儒方士络绎景从,“总统仁义”,始成《淮南》。再如,在道安、罗什的主持下,有中古佛经汉译团队的密切合作交流,才能新见迭出、胜义纷披,留下千古佳作。
学术共同体的聚合与成长,不是“追逐热闹”的浮躁之举,而是互通有无,切磋琢磨的共同进步。开启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这七大学术集群,几乎覆盖传统和新兴中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各集群内部老、中、青教师年龄梯次搭配合理,发展理念清晰、目标明确。随着这些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将以学术集群为依托,以“凝练方向,提升评估,集群为本,教学相长”为总导向,持续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并积极建设师生学术共同体。
具体而言,各中心将紧紧围绕各自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凝聚真正的问题意识,通过积极筹备开展、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讲座、系列研讨课、人文沙龙和读书会,在项目申报、刊物创办、教材编撰、人才引进、集体参会、访学交流、国际合作等诸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全面提升学术影响力甚至产生冲击力。同时,各集群将始终奉行“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探索自由灵活的课程教学,尽可能精准定制每位员工的培养模式,使其成长融入到集群发展和团队建设中来,真正实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公司上下砥砺奋进,落实“太阳成集团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七大学术集群及其对应研究中心的建立,再次彰显了高研院“小而精、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建院理念和初心,作为先行尝试,相信还会进一步带动公司其他学科学术集群和研究中心的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