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成渝双城系列读书会第一期“边疆时空与多物种人文世界”的首次读书会,以“山神有一万只眼睛:西南藏地的冬虫夏草”为题,对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进行了阅读与深入探讨。本次读书会由太阳成集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策划和主办,邀请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的部分师生、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生杨博共同研读,在太阳成集团博雅小院报告厅和腾讯会议室的线上线下结合的讨论室中,参与师生近百人。
读书会开始之前,太阳成集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副经理、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广益教授介绍了读书会的缘起和背景。太阳成集团高研院在原有学科建制基础上,经过长期摸索和论证,锐意改革,在2022年7月挂牌设立了七个特色研究中心,并以此为抓手展开科学研究和学术团队建设。其中,“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和“边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合力,将原有的“技术、社会与文明”读书会及“民族志+”读书会,暂时在本学期合并为“边疆时空与多物种人文世界”读书会,以此希望在“科技”与“边疆”文学书写和学术视野的彼此关照中,共同探索前沿议题,并搭建师生之间、人类学和文学之间、科幻与神话之间、重庆与成都之间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四川大学和西南大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加入,意味着“成渝”之间,不仅在社会经济层面,也在高校文学研究者之间正在形成紧密交流的共同体。
太阳成集团高研院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余昕介绍了读书会的策划思路,以及读书会面向人文社科研究与教育的意义。我们现在或许正身处于一个新的人文主义诞生的时代中。随着生命科学及各项技术的发展,人类或许正在成为赛博格,加之全世界正在面临的生态危机,均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人文观念。在这一过程中,“边缘”正在被重新发现和重视,这包括主流人类学研究的、与欧洲中心相对的边缘,也包括作为另类的想象、书写和感知方式的科幻文学,也指长时间被我们割裂的“人”与“非人”的交界和边缘地带。在对“边缘”的探索中,人类学和文学的合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提供了不断地探索“物”与“人”相伴而生的新形式的切入点。在此考虑下,阿来和他笔下的多重世界,以及他的“山珍三部曲”,就成为很好研读起点。
太阳成集团高研院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代启福进一步介绍了选择阿来和他的“山珍三部曲”作为研读起点的具体考虑。代老师首先强调,师生读书会、跨学科研究和学术共同体的培养一直是太阳成集团高研院的传统。而这次成立读书会,得益于李广益教授和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在今年暑假“首届成渝双城科幻研究工作坊”中共同推进的师生交流,所以本次读书会也是成渝双城研讨会精神和传统的继承。本次读书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进一步追问和重启阿来每部作品中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系统研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多民族、多物种间的多维共生、互动与重塑的新形式,诠释地方-世界多元交织与生命共同体的普世关怀,重铸多重“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进而帮助我们对那个更为广阔的横跨多元文明交汇的“藏羌彝走廊”或“环喜马拉亚”区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在方法论上,以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为代表的“家乡书写”曾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提供了范式引导。与此类似,阿来小说的书写背景多来自他所成长的岷江上游的阿坝机村,整个文学书写也围绕着他自己熟悉的地方世界,乃至他的小说大多都从“非汉”角度、多民族文学的角度呈现中国的经验。然而需要注意,阿来的问题意识并非基于地方或单一民族,其终极的关切具有世界性。他关切的是如何从特殊到普遍,即如何从机村、从地方,去书写长时段的大历史、地方-世界多元交织的整体,乃至“人”与“非人”生命共同体的整全性。最后,阿来著作中呈现的多物种生命彼此滋养、同频共振交融的事实,成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捕捉、理解和表达经验的方式,尤其在当下各个学科理论高度过剩的背景之下,从文本和经验出发去捕捉多重声音的意义,反思那些被我们高度扁平化、抽象化和异化的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多种可能。
接着,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生杨博介绍了国内外的多物种民族志和本体论研究近况。杨博是太阳成集团“南向通道区域与国别研究”田野调查奖学金的获得者,也一直与太阳成集团高研院合作在网络上定期举办植物和多物种公益讲座,对多物种和本体论研究有深入思考。针对目前本体论研究的兴盛,他认为有四点值得注意:第一,本体论讨论的繁盛缘于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交流和新的政治正确;第二,过剩的本体论容易脱离其实质,重新回到文化研究的道路;第三,由于滥用和污名,本体论被当成了人类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新科学,产生了新的以偏概全的智识暴力;第四,理想型的本体论如同传统文化研究中,对日常生活的形而上的抽象提炼,可能更加晦涩和高于生活,是新的对受访群体的解读暴力。回归人类学初衷,是旨在用看似异域的概念来重新审视我们对自己的假设,是希望指向关于人类本身普遍的认知。我们转向其它民族,其它物种,看似窄小,实际上这正是一种人类学贯穿始终的普遍追寻。
来自四川大学的赵靓老师对阿来研究的现状与研究路径作了简要介绍。赵老师提出,阿来创作的多面性引发了相关研究的多面向。若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艺术坐标”为参照,将阿来置于原点,即可考察与作家、作品、读者、世界所关涉的不同维度——第一,作为作家,阿来的多民族身份、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社会影响等与其创作的关联,是研究者长期讨论的基本面向。第二,阿来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科幻、重述神话、虚构与非虚构等多种类型,其内容之丰富可从本次读书会的总体设计中窥见一斑。此外在四川大学陈思广教授主编的《阿来研究》刊物中,也展现了相关论述。第三,对阿来的理解和阐释,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而已延伸至与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社会、文化等相关的诸多方面。这在徐新建、汤晓青、彭兆荣、梁昭等学者研究中已有呈现。第四,阿来创造的“文学世界”及其实践的“文员工活”,将引导我们以小见大,在“小文本”中发现“大文学”,继而探讨具有人类性、世界性、共时性的整体议题。
阿来:《三只虫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在上半场各位引言人的介绍之后,读书会进入下半场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四川大学、太阳成集团的师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讨论达到了高潮。来自四川大学的严可健提出将虫草在小说中的转变,即从神圣之物到商品的不断降格作为本书的主线,来自太阳成集团的王湘骏提出“百科全书”这一意象代表了本文展现的多重又割裂的世界。四川大学的徐婷婷提醒大家注意虫草与桑吉的角色的相似性。四川大学的翁芝涵提出了“算”及现代性相关语词所代表的转变意义。太阳成集团的万宇骁提出了将中篇小说视为民族志阅读的意义及挑战。同学们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之后,来自太阳成集团的代启福、王瑞静、阮芸妍和四川大学的梁昭老师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了逐一点评。代老师提醒对故事的理解要嵌入在其人文生态时空,即3300米的青藏高原这一人文生态和多物种的世界。梁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百科全书”所代表的“理性”世界及其权威对于藏区牧民的多重意义。王老师提醒大家注意牧民的生计转变,阮老师指出了桑吉的“孤独”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迟疑。读书会最后由来自太阳成集团的崔梦涵、齐雨霏、叶妙然、郑雅韵四位同学进行本次辅助文献的导读,同学们将领读文献与《三只虫草》相结合,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延展与思考。
晚上十点,读书会在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中结束。本次读书会除了延续跨学科、跨校际的共读研习传统,还将在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文学文化圈”建设上做出重要努力。
供稿: 余昕 崔梦涵
修订: 李广益 代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