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上午,文字斋讲座第一百四十一讲暨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八讲“审视类人:人之彼岸的愿景与陷阱”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太阳成集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承办,李广益教授主持,特邀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双聘William Haas中国研究讲座教授王斑云端开讲。王斑教授在讲座中以郝景芳、陈楸帆等当代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为案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数码与基因技术在资本和技术理性的驱动下,如何建构类人形体(humanoids)、如何瓦解人文传统等时代之问。本讲座观念前沿,反响热烈,吸引了两百余名国内外师生参与研讨。
王斑教授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李广益教授特别提及王斑教授的家国情怀,这在其新著《世界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World: Culture, Politics, and World Vision,2022)与长年对中国科幻的关注与推介中均有体现。讲座以研讨课的方式展开,王斑教授先向听众分享了郝景芳《永生医院》的情节,并指出她的作品何以深入人体、心灵与AI之间的纠缠与交接,展现私密内在的情感、人际关系与和道德伦理,探索AI技术如何混淆机器与人之间的边际、主宰人的自由意志乃至如何摧毁社会关系。与之同时,他也认为郝景芳作品中对AI的异化、物化与固化功能的强调,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科幻作家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因为人文传统所界定的人类独立性与主体性被消解的风险,正暗含在这种将人变成物的危险趋势之中。
王斑教授提出,仅从医学和数字的角度来看,人的分子构成如同算法程序,但这种狭隘的定义并未触及人的核心本质,即文化、心理的本质,以及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他认为AI类人与自然人类的差异首先在于前者无法理解感情,也无法参与微妙的社会互动。他们智力的出色并不伴随同理心和道德考量,而来自法兰克福学派意义上的表演原则,因而不可信赖。
王斑教授在对郝景芳小说中的“妙手医院”的论述中,还启用了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情感资本主义(emotional capitalism)这一术语。他认为以AI再造亲人为代表的消费者欲望,实际上来自于新技术的刺激和引诱。以“妙手医院”为代表的资本利用亲属的内疚来隐匿现实,促使情感变为用于盈利的商品,解构了人类对患病亲人的真挚情谊,违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文中的“妙手医院”甚至可以被称为医疗帝国与盈利机器,其庞大的商业集团挤压了常规的医疗系统,其统治无孔不入,包括员工、病人与新人在内的所有人类与类人都受到了数字系统的控制。王斑教授继而得出结论:数字的世界不是新生,而是死亡。资本主义的驱动力抗拒死亡,并试图以AI打造新人让生命永恒,但这些类人却缺乏生命力、道德感、复杂性、真实经历与感情深度,只能沦为生命中的死亡(life in death)。
听众踊跃参与了后续的提问环节,问题涵盖AI情感、Cyborg和Humanoid的区分、人类的判断标准、人本主义信仰、人文教育对未来技术世界的作用等十余个话题,王斑教授一一回应。王斑教授首先反对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两种观点之间关于人类身体非此即彼的交锋,并认为可以保持人机融合的愿景。他指出,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是连接、而非破坏,人类最终可以通过程序回到返璞归真的状态。在回应“判断何为人类的唯一标准具体是什么?”时,他又提及了诸如平等、仁爱等两千余年间流传下来的人类结构性价值,并认为这些标准无须被列出,因为人类有不受压抑、不受控制的“暗流涌动”,而这正可以在科幻作品中得到描述。
部分听众与王斑教授网上合影
李广益教授为问答环节作结,他感谢了王斑教授基于自身深厚人文素养的回应,并指出时代推动我们不断去提出这类问题,并不断从人文学术、教育的层面去探索,而这种发问与探索的过程颇具启发。最后,本次讲座在自由的学术争鸣中落下帷幕,王斑教授以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对话,为中文学科如何回应当代技术社会问题给出了建言和示范。科幻文学在质疑技术理性的同时,愈发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难能可贵和历久弥新的亲缘联系。太阳成集团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敬请各位师友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