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靓教授
2023年6月20日,太阳成集团文字斋讲座第一百四十讲暨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系列讲座第四讲——“历史与戏剧的互文:1948年田汉剧作的全球视野”,在太阳成集团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太阳成集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太阳集团7237网站主办,中文系、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美国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主讲,李广益教授与谈,金浪教授主持,三十多位重大师生参与。
金浪教授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金浪特别指出,罗靓教授在《白蛇传》研究、田汉研究、现代主义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是一位研究领域宽广、创作力旺盛的重庆籍学者。罗靓教授从其享誉海内外的英文专著《先锋主义与流行文化:以田汉为中心的考察》(The Avant-Garde and the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2014)谈起,通过田汉在表演与政治之间斡旋的状态,引出了此次讲座的核心问题:田汉为何在1948年10月创作、1950年7月出版了以1880—1894年为背景的戏剧《朝鲜风云》。她提醒大家,想要洞悉田汉在1948年的创作,必须关注其思想资源。田汉受到当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等诸多思想的杂糅影响,这是解读其该剧作的国际视野时需要高度重视的。接着,罗靓教授回到《朝鲜风云》的剧本本身,从中发掘历史与戏剧的互文。
首先,在创作元素方面,田汉将陈恭禄的学术著作《中国近代史》写入了《朝鲜风云》剧本。陈恭禄的史著既有严谨的求证又有优美的文辞,故内容扎实且可读性强。将《中国近代史》写进剧本中,印证了田汉意图使历史与戏剧互文的创作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他的创作方法。其次,在时空维度方面,《朝鲜风云》以非线性叙事方式虚构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在朝鲜汉城、天津直隶总督署、北京宫廷、越南保胜、日本东京黑田清隆会馆等多地发生的故事。这种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和时空复杂性的背后隐藏着种族、民族国家和流行文化等历史的斡旋。《朝鲜风云》虽然只描写了1880—1890年代的故事,却可以在思想深度上囊括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期的历史浪潮,乃至二十一世纪亚洲与国际语境中的韩国软实力等议题。随后,罗靓教授从主人公身份的复杂性中把握田汉创作的多重视角。以大院君、“三青年”、闵妃等主人公为例,比对文本与历史中的错位;以刘永福和唐景崧为例,指出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总的来说,《朝鲜风云》提供了多种正面视角,几乎给剧中所有人物的选择都赋予正当性。讲座时,她还展示了田汉游记《台湾一周》、《朝鲜风云》插曲《御香飘》乐谱等史料,并在讲座的最后提出了遗留的问题,打开了相关研究的丰富可能。
罗靓教授与李广益教授对谈
与谈人李广益教授从文学研究如何处理这类在审美表达上不太出色的文本的问题出发,对本次讲座提及的时空维度、人物身份复杂性表示了高度兴趣,认为《朝鲜风云》是田汉探索怎样才能更好地通向比民族国家更大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尝试。他建议进一步发掘史料,以便更好地在历史语境中把握《朝鲜风云》这一文本。金浪教授则表示,罗靓教授的研究为我们重新打开了《朝鲜风云》这个长期被遗忘的文本,揭示了其间复杂的历史时空交叠,很具启发意义。
阮芸妍老师
斯维老师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中文系阮芸妍老师追问剧中场景里,语言不通、立场不同的各国人物之间的沟通基础是什么,罗靓教授回应指出,语言、立场等不确定而非认同上的同等性恰是具有可能性的,这种跨越语言的认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沟通状态。中文系斯维老师认为创作时的国际视野与发表时的民族国家语境存在一定冲突,因此也应该关注《朝鲜风云》的版本修改和《人民戏剧》的编委构成等问题。罗靓老师则回应称,这种历史化、史料学的角度有力地补充了《朝鲜风云》研究路径。在提问交流中,更多的问题面向得以打开。
罗靓教授与高研院老师合影
本次讲座为中文系跨学科研究探索提供了启示,激活了戏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乃至国际关系等多领域的讨论,呈现了推进一项触及多重意义、具有复杂面向的研究时的视野与方法。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致力于以学术活动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为师生们的思想交流搭建对话平台,今后还将继续举办系列讲座,敬请各位师友关注。
讲座现场
撰文|管煜
审核|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