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太阳集团7237网站“醉苗乡”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调研活动在贵州施洞有序开展。7月5日,经安红老师(贵州省河湾苗族研究院副经理)的引荐,实践团邀请杨依贞女士来到河湾水寨进行个人专访。杨依贞是一个出色的绣娘,九岁开始学习刺绣,上学后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前往深圳学习、打工,此后十几年没有再接触这门手艺。2016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始兴起,杨依贞发现家乡施洞县独具魅力,深埋在苗族人血液中的文化认同得以复苏,这种文化自觉促使杨依贞在2018年选择回到苗寨,建设家乡,发展苗绣。今年是杨依贞回到施洞的第五年,也是她重拾这门手艺的第三年。
在会议室中,同学们对依贞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依贞的盛装最先引起大家的注意。她介绍,这是她与母亲共同缝制的盛装,已经有四十个年头。杨依贞还进一步向他们展示了更老一代盛装的照片。时间并没有在绣品上留下痕迹,老绣的针脚依旧细密,色彩依旧亮眼。这让他们对老绣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苗绣是个轮回。”依贞表示,一百多年前的审美,放在今天仍不过时。现今苗绣在纹样和配色上的创新,仍需要从老绣中汲取灵感与力量。汉族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举措也如出一辙。近年来国潮兴起,《唐宫夜宴》、《祈》等国风舞蹈陆续“出圈”,惊艳四座,汉族人民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创造创新的养分。
文化塑造了人,而人创造了文化。老绣孕育着苗绣新生,也蕴藏着人与人之间深刻的命运羁绊。谈到老绣,依贞表示自己这几年也在收集老绣,一是为了传承技艺,二是为了弥补母亲的遗憾。母亲年轻时是个出色的绣娘,在父亲的支持下完成了大量绣品,但为了补贴家用,母亲的老绣多数变卖,难以寻回。今年年初,父亲罹患癌症去世,母亲常常回忆起那些老绣,在遗憾中思念父亲。依贞见状,便开始了漫长的收集老绣之路,甚至以原价50倍的金额将一件老绣买回。依贞在讲到此处时不禁落泪,这让成员们感受到苗绣背后的深情厚谊,正是这一针一线串联起了个体的生命体验。这也启发大家在接下来的调研中,更加注重挖掘苗绣中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结。
作为重回家乡的苗族姑娘,依贞自觉担负起了将苗绣向外宣传的责任。她在闲暇时会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并爱上苗绣,将苗绣从指尖的技艺转变为“指尖的经济”。她提到,由于盛装的布料过硬,买家一般会将绣片裁下,改造成常用物品的装饰,例如手提包。这一点拓宽了成员们的调研思路,提醒大家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关注苗绣的宣传方式与销售渠道。
本次对依贞的专访让实践团的同学们受益良多。所谓“传统即创造,民族即世界”,依贞的经历其实是当代苗族姑娘中的一个缩影,包含着对传统苗绣的继承与创新。依贞的直播带货的新宣传方法,是一个值得推广到其他村寨的经验,通过苗绣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普通个体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苗绣的产业做大做强,将苗绣非遗推向世界、推向未来。大家在她身上看到了苗绣与新时代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