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与创造,太阳成集团醉苗乡实践团以“七一”建党节为契机开展重走红军渡口,追忆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施洞镇各地区,对苗族文化产业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醉苗乡实践团在临时党支部书记钟融冰的组织下,参观了位于施洞镇清水江畔的红军渡口。通过钟老师的讲解以及实地走访,大家共同回顾了红军途中的艰苦历程,对作为一名党员或积极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贯彻群众路线,体验农家生活,钟老师多次带领同学们参与劈柴、切菜、洗碗等劳动,通过实践锻炼了同学们的吃苦耐劳能力,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醉苗乡实践团还分成不同的小组对苗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展调研,包括苗族头饰调研小组、苗族布料调研小组、苗族银饰调研小组。
苗族的头饰记述了苗人的历史。头饰小组在调研过程中观摩了苗族发型的制作过程,并尝试穿戴了苗族盛装发饰。他们详细地了解了不同发饰的纹样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对苗族神话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研究苗人头饰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并宣传成果。这不仅使苗族的历史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播,也让小组成员从苗族艰辛漫长的迁徙创业史中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苗族服饰的布料具有制作过程繁琐、耗时长又易损的特质,布料小组在走访过程中同制布师傅逐渐熟络,多次前往其家中观看、学习制布。制布需要多次蒸煮、染色、捶打、晾晒,持续三个多月,展现了苗族劳动人民的耐心与热忱。小组成员通过线上、线下与联络人深入交流、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布料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将调研过程与成果以短视频形式呈现,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尽绵薄之力。
苗族银饰手工锻制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银饰是苗族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传承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银饰调查小组在银匠吴国政的银饰店铺中开展调查。在观摩吴师傅制作银饰的时候,小组成员也主动加入到制作的过程中,包括打银、焊药、铸炼、编结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已有千年历史。在亲身实践中,小组成员对于如何保护非遗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苗族银饰随着时代发展而面临市场竞争、机器化、银价上涨等重大挑战,但它又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提升。
实践团成员通过追寻前辈足迹,共忆峥嵘岁月,进一步体悟到了党员的革命情怀、任务使命,并以身作则地带领同学们深入到施洞镇的群众队伍中去,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在愈发深入地融入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同学们更加理解苗族的文化产业,深刻感受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时代合作、共存、互利的融合趋向。实践团的成员将始终坚持人文视角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以回馈脚下的土地。